打开APP

猪肾里长出人源肾单位?科学家用“迷你肾脏”迈出器官再生第一步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5-11-06 17:24

我们可以“定制”肾脏类器官,且质量可控、规模可观?!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不再需要苦苦等待器官捐献,而是可以通过“打印”或“培育”的方式,定制一个全新的肾脏?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再生医学正在努力的方向。近年来,全球肾脏疾病患者数量激增,器官短缺问题日益严峻,而“类器官”技术的出现,仿佛一道曙光,照亮了器官再生的前路。

类器官,简单说就是在实验室里用干细胞“种”出来的微型器官。它们具备真实器官的部分结构和功能,是研究疾病、测试药物、甚至进行细胞治疗的理想模型。然而,如何大规模、高质量地生产类器官,尤其是结构复杂的肾脏类器官,一直是科学家面临的难题。

就在最近,一项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带来了突破性进展:科学家不仅成功实现了人源肾脏类器官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还首次将其移植到猪的肾脏中,并在“体外机器灌注系统”中实现了初步存活。这意味着,我们离“用类器官修复衰竭肾脏”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image.png

 

肾脏是人体的“净化工厂”,一旦衰竭,只能依靠透析或移植维持生命。尽管类器官技术发展迅速,但其临床应用仍面临三大瓶颈:

● 难以规模化生产

● 结构不均一

● 移植后存活率低

本研究的目标非常明确:建立一套可重复、可扩展的肾脏类器官培养体系,并验证其在大型动物肾脏中的移植可行性这不仅是为了推动类器官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更是为未来“器官修复”提供一种全新的细胞治疗策略。

干细胞、类器官与猪肾的“三方会谈”

研究者使用了人多能干细胞作为起点,通过精准的诱导分化,将其转变为肾脏前体细胞,进而自组织成“肾脏类器官”。为了验证其移植效果,他们选择了与人类肾脏结构相似的猪肾脏作为“宿主器官”,利用“常温机器灌注系统”模拟体内环境,进行类器官的移植与观察。

整个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打造高质量的肾脏类器官

研究者首先优化了培养条件,通过调控细胞密度与生长因子,诱导干细胞分化为“后期间充质”,即肾脏发育的起点。接着,他们将不同数量的细胞(500、8000、10万、25万)聚集为3D球体,在悬浮培养中观察其自组织能力。

结果发现,由500个细胞形成的类器官分化程度最高表现出更丰富的肾单位结构(如肾小球、近端小管等),并且代谢状态更接近成熟肾脏细胞(倾向于氧化磷酸化代谢)。正如图1所示,这些“迷你肾脏”不仅形态规整,还表达了多种肾脏特异性标志物,如PAX2、LHX1、WT1等。

image.pngimage.png图:悬浮培养中肾脏类器官的生成

阶段二:规模化生产与“荧光标记”追踪

为了实现大规模生产,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微孔板培养系统能在24孔板中一次性生成约3万个结构均一的类器官。更酷的是,他们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WT1-GFP荧光报告细胞系让肾小球前体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发出绿色荧光,便于实时追踪。

image.pngimage.png图:通过微聚合技术实现可扩展的均匀肾脏类器官生产

阶段三:移植挑战——把人类类器官“送进”猪肾里

这是最具挑战的一步。研究者将标记好的人类类器官通过肾动脉注入猪肾脏,并在体外灌注系统中维持其生理状态。结果显示:

● 类器官成功定植在猪肾的皮质区

● 人类细胞在猪肾中存活至少48小时

● 未引起明显的免疫排斥或肾功能损伤

通过荧光成像、组织切片与流式细胞术等多种手段,研究者确认了人类细胞在猪肾中的存在与分布,并进一步评估了移植后猪的血液、尿液指标,发现其肾功能基本稳定,未出现严重异常。

image.pngimage.png图:将注入人肾类器官的猪肾进行体内移植

小结

这项研究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理念上的跨越。它告诉我们:

● 我们可以“定制”肾脏类器官且质量可控、规模可观;

● 类器官可以在大型动物肾脏中短期存活为后续长期研究打下基础;

● 机器灌注系统是理想的“移植前训练营”为类器官提供了接近体内的环境。

当然,研究者也坦言,目前还处于“概念验证”阶段。类器官能否长期存活、是否具备功能、是否会引发远期免疫反应,都是未来需要回答的问题。但无论如何,这项研究已经为“肾脏再生医学”推开了一扇窗。

参考文献:

Garreta E, Moya-Rull D, Centeno A et al. Systematic production of human kidney organoids for transplantation in porcine kidneys during ex vivo machine perfusion. Nat Biomed Eng. 2025 Oct 31. doi: 10.1038/s41551-025-01542-1.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117401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